光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。發展光伏產業對調整能源結構、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、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。
一是加強規劃和產業政策引導,促進合理布局,重點拓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。
二是電網企業要保障配套電網與光伏發電項目同步建設投產,優先安排光伏發電計劃,全額收購所發電量。
三是完善光伏發電電價支持政策,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桿電價,擴大可再生能源規模,保障對分布式光伏發電按電量補貼的資金及時發放到位。
四是鼓勵金融機構采取措施緩解光伏制造企業融資困難。
五是支持關鍵材料及設備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,加強光伏產業標準和規范建設。
六是鼓勵企業兼并重組、做優做強,抑制產能盲目擴張。

學校建光伏電站的優勢
1.學校擁有較為廣闊的屋頂,結構好,用電量穩定;
2.學校的光伏發電環境好。學校所處地區相對周邊環境而言擁有更多的太陽能資源,日照穩定。學校也有足夠多的教室或寢室作為儲能蓄電池室和控制室,相比于一些家庭和企業來說有得天獨厚的優勢;
3.學校作為政府的教育的教育機構,有良好的信譽度,土地產權明確,融資相對容易;
4.學校運營穩定,一般不會有較大幅度改造,幾乎不存在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存續風險問題;
5.節能減排,建設環保節約型校園,讓學生對新能源有更加直接的認識,激發學生研究新能源的熱情。

光伏電站與溫度的關系
光伏電站與溫度的關系,如同衣服和人一樣,合適的衣服要配合適的人,假若衣服過大、過小,對于穿的人來說都是比較別扭的。而光伏電站與溫度的道理也是如此,過熱的環境對于發電量的影響會是反作用的。
這里我們可以從幾組數據來看:單體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,當電壓溫度系數為-0.33%/℃,溫度每升高1℃,60片組件的單體太陽能電池開路電壓降低120~125mv。太陽能電池短路電流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。這里還要考量一個電池參數——峰值功率。此參數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,當電池安裝環境溫度每升高1℃,太陽能電池的峰值功率損失率約為0.41%。
從實際案例中,行業專家總結出這樣一個數據:工作在20℃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,其輸出功率要比工作在70℃的高約20%。 相反的,如果某地區光資源條件一般,然而年平均氣溫較低,則電站整體的發電效率也會大大提升。
在熱帶地區,年平均氣溫20℃以上是經常的事。隨著溫度的升高,光電轉換效率也在不斷下降,其功率溫度系數一般在-0.4%/℃左右。假若國內常見的2%、3%的溫度損失,那么在熱帶地區高溫造成的損失將達到三倍左右,最終影響的肯定是電站的發電量。
在光伏系統中,光伏組件怕熱,同樣逆變器也是怕熱。逆變器內部由眾多電子元器件組成,工作時主要零部件會產生熱量,廠家在設計研發過程中為了降低機器內部熱量會采用散熱片、風扇等形式。假若逆變器溫度過高元器件性能將會下降,進而影響逆變器的整機壽命。
當光伏電站裝在熱的地區并不是好的想法,也是不明智的行為,可能會出現因為過熱出現發電量不增反降的結果,所以說行業人士通常不會這么做。當然如果業主有特別的需求也是另當別論,如非洲地區因為供電設施落后,離網光伏系統成為主要供電途徑。
